提起核与辐射,大部分人都会觉得陌生又危险,有这样一支队伍,每天都在对环境中的放射性水平进行监测,为核安全保驾护航。江苏省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管理中心四级调研员、高级工程师王利华就是其中一员,她二十多年如一日,扎根在实验室中,每年审核上万个数据,保持零失误,默默做着江苏大地的核安全卫士。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扎根实验室二十多年,每年审核上万个数据保持零差错
在王利华工作室,记者见到了身穿白色实验服的她,工作室陈列了她一步一脚印走过来的成果展示,摆放着熠熠生辉的奖杯和证书。这都是她多年来打下来的“江山”。
2001年从苏州大学毕业后,王利华进入江苏省辐射环境监测管理站(现为江苏省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管理中心)工作。入职面试时,王利华的一句“我喜欢做实验”,至今让单位领导和同事印象深刻。
20多年来,她始终奋战在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的第一线,从一名普通的核与辐射监测分析人员成长为全国辐射监测领域的知名专家。作为掌握实验分析项目技能最多的全能型人才,王利华承担着田湾核电站外围辐射环境监督性监测、全省辐射环境质量监测、核与辐射事故应急监测等多项实验分析任务,每年审核上万个数据,保持零差错,为助力核能核技术和平利用、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积极贡献。
谈起核与辐射监测,王利华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她说,放射性核素在我们的环境中无处不在,空气、水、土壤、食物中都含有一定的放射性核素。那么,如何进行环境放射性水平监测呢?王利华以空气辐射监测为例,空气中的放射性核素主要吸附在气溶胶中,对气溶胶连续采样后,进入实验室,分别通过物理和放射化学方法对气溶胶样品进行放射性核素检测,研判空气中的放射性水平变化情况。溶解、沉淀、过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王利华重复着同样的实验流程。她坦言:“实验是枯燥的,但每次和同事们看到检测出来的数据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为公众和政府报平安,大家又都很安心。”
临危受命,冲在第一线的“拼命三娘”
与核辐射打交道的日子,并不总是一成不变的。王利华回忆起几次出外勤的工作,依然心有余悸。
2011年3月,日本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当时在家中看到这条新闻后,王利华第一反应是国内会不会有影响。不久她就接到任务,临危受命,率领应急团队奔赴南京、无锡等地机场。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手提沉重的监测仪器,登上高高的机翼,对日本回国飞机进行表面辐射监测。白天要克服高空作业和汗水模糊视线等困难,晚上回到实验室还要加班进行样品分析和数据上报。她回忆,当时最难的是之前没有采集飞机表面污染样本的经验,只能硬着头皮一边采集一边摸索。
经过两个多月的连续奋战,王利华和团队率先检测出人工放射性核素,使江苏成为全国第一批检测出放射性核素的省份,为政府及时决策提供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和充分的科学依据。
还有一次危急情况是发生在南京,2014年5月,南京发生一起Ⅱ类放射源丢失的重大辐射事故。丢失的放射源活度高、危险性大,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王利华和同事赶到一线,积极配合现场应急指挥部制定周密的监测和处置技术方案,确定厂区周围36平方公里的搜寻范围和点位布设要求。经过两天两夜不间断地搜寻,他们终于成功锁定放射源位置并进行了安全处置,保证了周围居民的安全,为防范重大环境风险和南京青奥会的顺利召开以及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该起事故的处置成为全国成功处置放射源丢失重大事故的范例。
填补空白,为标准制定日复一日坚持
王利华对于实验室的热爱,不仅仅是面试时的一句话,这么多年以来,她凭借着喜欢和坚持完成了一项项科研成果,成为一名核领域的专家。她说:“实验做得多了,思考就越多,领悟也就越多,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
她制定了多项生态环境监测标准,完成《水质总α放射性测定厚源法》《水质总β放射性测定厚源法》《生物中氚和碳-14的分析方法管式燃烧法》《水中铅-210的分析方法冠醚树脂分离-β计数器法》等多项国家和地方生态环境标准的制定,与国际生态环境监测标准接轨,填补了我国辐射生态环境监测标准空白。
她还先后研制出生物炭化、灰化、水样浓缩前处理等多个装置,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提高了样品分析自动化水平,降低了分析人员的劳动强度。
同时,王利华还承担多项辐射监测能力建设项目,制订实施实验室现代化改造方案,提升江苏省核与辐射监测能力和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为江苏创建全国一流辐射类实验室作出了积极贡献。
现代快报+记者徐梦云
(受访人供图 校对 张静超)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南非粮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13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